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行业动态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智能电网提升电网控制与管理能力
更新时间: 2007-06-14
    近年来,电网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朝着集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电网运行调度控制和生产作业管理、客户需求管理脱节,无法实现电网安全和可靠、经济的协调统一。而智能电网是一种新的电网管理模式,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整合技术,为企业作业层与管理层提供整合后的电网信息,促进电网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智能电网是一套完整的电网信息化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它通过对电网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电网运行调度、生产作业管理、客户需求侧等管理系统的协调统筹,在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电网可靠、经济运行,提高电力集约化管理水平,提升能源利用率。

  目前,国外很多电网企业已经开始建设智能电网,国外的智能电网建设更多地关注于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节约能源,如通过智能电表的建设,在用户与供电企业间建立用电信息交换通道,达到对需求侧负荷的有效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我国的电网还处于建设期,电网建设规模日趋扩大,负荷变动剧烈,区域负荷的不平衡,智能电网建设重点体现在安全生产计划、可靠性管理、需求侧管理几个方面。

  智能电网从逻辑上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实现对电网与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控制;第二层次是实现电网本身实时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充分共享,满足企业各层面对电网实时和历史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第三层次是实现电网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有效集成,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建立起桥梁,为企业决策提供全面充分的有效信息与专业支撑工具。

  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电网控制能力。智能电网整合了电网运行、保护、计费、停电、控制等实时信息与各种管理信息,不论生产一线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均可以快速地获取整合后的电网综合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够使电网企业对电力系统的控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智能电网将引起电力设备检修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定期检修方式,使状态检修成为可能,建立在设备状态信息与检修、试验、缺陷、台账等各种生产管理信息的状态检修系统更能全面反映设备的真实状况与理想检修周期。智能电网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围绕着电网设备的健康状况而展开的运行巡视、缺陷处理、检修、试验等作业流程与技术管理一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而智能电网通过监测电网运行参数变化与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可提前发现危险点与缺陷,提高巡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为缺陷消除、计划制定、安全措施、设备选型提供技术支持。智能电网系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智能电网通过加强对用电现场终端信息的采集与整合,可以全面掌控计量信息之外更多、更详细的电网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智能电表与分时电价等手段的结合,可抑制电力高峰负荷的增长,减少电网投资,减少线损,提高客户能源利用水平。

  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通过对美国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预计未来20年内可节省8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而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正在起步阶段,部分省市电网企业加大对智能电网的投资,除建立实时数据采集体系之外,开始综合利用实时数据库技术,整合电网运行管理、客户需求侧管理,逐步构建智能电网体系。在智能电网领域内,国外厂商IBM提供平台解决方案,OSIsoft公司提供实时数据库平台解决方案;国内厂商主要有定位在电网企业的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定位在发电集团的山东鲁能智能集成则等。

  电网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目标和关键问题,制定适宜的策略。在智能电网规划和设计时,要自上而下,制定完整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步骤;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要自下而上,根据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范围或试点,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的实施。

 摘自<<国家电网报>>